她找回人的尊嚴,可以自理、得到工作報酬,在家裡與父母、親友平等,成為回到社會的人,而不再是一個病著的、被拒絕懼怕的人。
但是和那些能跟你剖析來龍去脈的男人相比,我能教你的只有他們能教的一半。喔,不對,這樣講也不對。
他們自從七零年代中期之後,就沒在任何一場爭論中站在有錯的那方。只要你承認自己並沒照著他們的「獨家路線」走,因為你不喜歡開在火車鐵軌上,而且十分確定那些洞穴裡有蝙蝠,他們就會用威廉瓦勒斯在《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》裡看著叛徒的眼神瞧你。但是他們靠自己的力量養家活口,自給自足。文:菲特烈.貝克曼(Fredrik Backman) 關於男子氣概, 你應該要知道…… 人們說,教兒子如何當個男人,是父親的責任。(他們的兒子無法理解為何不能掏錢請人做自己不想做的狗屁事。
所以,學習男子氣概並不容易。成為更好的男人,我們全都是這樣。在巴格達抗議的退役士兵阿瑪德(Walid Ahmad)指出:「我們的頭號問題是貪腐。
伊拉克人權委員會(Iraqi Human Rights Commission)指出,目前已有540人被捕,其中近200人仍在拘留中。」 抗議群眾最主要不滿包括青年失業率高漲。馬安還說,示威抗議期間,伊拉克政府部隊並沒有直接向示威群眾開火。另外,伊拉克幾乎每年都發生類似抗議,但哈達德指出,這次的示威活動訴求分散而且沒有人領導,「當前境況還是頭一遭」。
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(IMF),伊拉克的石油蘊藏量居全球第4,這樣的國家經濟早該復甦了才對。今日我們只要人民和國家,不要政黨、達官顯要或宗教領袖。
儘管馬帝已經提出願意與「和平示威者的代表」見面,但哈達德指出,抗議人士的訴求並沒有統一的舞台。統治當局助長貪腐盛行,卻讓數百萬人民貧窮度日。但示威者聲稱,這次不同以往。另外,據報有不明組織攻擊數間當地和國際新聞機構的辦公室,馬安對此表示,當局譴責所有針對媒體機構的攻擊。
」 另名示威者穆罕默德(Hussein Mohammad)也說:「我們沒有人帶頭,看看有多少人在這裡。同時,這一波街頭運動的示威型態更暴力、參與者來自更年輕世代且完全不隸屬於任何已經組織化的政治運動,包括政府內部和政府以外的機構。他們高舉的海報和喊出的口號,紛紛訴求工作「權利」。這次是普羅大眾發起的非政治運動,和任何政黨或派系沒有關聯。
此外,示威群眾還不滿經常面臨斷電和缺水及政府貪腐。他表示,「如果政府垮台,最可能的情況恐怕會是領導換人但換湯不換藥,我認為這正是統治階級打的如意算盤」。
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(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)中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哈達德(Fanar Haddad)告訴《歐洲新聞台》(Euronews):「人民累積多年怨憤與挫折已達無以復加的程度。伊拉克被「國際透明組織」(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)列為腐敗程度居全球第12名的國家。
對抗達伊沙的戰爭結束後,人民原本期盼可在更安全環境下休養生息,結果他們沒有盼到相對穩定的生活,長期存在的失業問題還是沒有改善,就連水、電供應也還是時有時無。反對貪腐、失業和公共服務欠佳的示威已延燒第5天。伊拉克教派衝突嚴重,海珊垮台後,獲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政府掌權迄今,遜尼派的活動或示威大體上會被貼上恐怖主義標籤而遭到打壓。(2019年10月7日更新,更新:李修慧|核稿:楊之瑜) (中央社)伊拉克內政部發言人馬安6日透過國營電視台表示,在不到一週的動亂中,至少有104人遭殺害、6000多人受傷。」 這次抗議跟以前有何不同?沒有領導人,而且連什葉派也加入 《中央社》報導,這次,最大規模的示威仍然以首都巴格達的什葉區為主。在巴格達抗議的34歲男子沙赫(Majid Saher)表示:「這場運動看來和先前所有抗議行動不同。
(以下內容發布於2019年10月5日) 原標題:「我們只要人民和國家,不要政黨、宗教領袖」伊拉克反貪示威第5天,實彈鎮壓已釀93死 (中央社)伊拉克國會人權相關委員會表示,反貪腐和失業的示威今(5)日進入第5天,政府動用實彈和催淚瓦斯,封鎖網路及關閉政府機構,巴格達和南部各城市因此造成的死亡人數增加到93名,並有近4000人受傷。而示威抗議漸漸蔓延至南部其他城市,示威人士抗議政府貪腐、公部門失能和失業率高漲。
但一項於7月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,絕大多數伊拉克人認為貪腐問題近幾年持續惡化。在高度政治化的伊拉克社會,大規模抗議活動通常由政治人物或宗教人士號召,主要包括什葉派精神領袖希斯塔尼(Ali Sistani)和善於煽動的教士薩德(Moqtada al-Sadr)。
我們不希望他們加入我們的運動。伊拉克治理失靈,人民失望了將近16年後,以原始表達方式來反抗政治體系。
根據世界銀行(World Bank)的資料,伊拉克青年失業率高達25%,是全體失業率的2倍。據國際勞工組織(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),2017年青年失業率更高達25.6%。伊拉克從1990年因入侵科威特而遭聯合國制裁、2003年遭到美國為首的入侵行動、2014年陷入內戰,到最接近當前風暴的對抗「達伊沙」戰役(達伊沙是激進武裝團體伊斯蘭國IS的別稱),這些人禍已使伊拉克道路、醫院、學校和基礎服務長達數十年無人聞問。但這次就連什葉派民眾也走上街頭,這讓政府如芒刺在背,這是總理馬帝(Adel Abdul-Mahdi)去年在什葉派政黨相挺之下上台以來遭遇的最嚴重抗議。
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南部多座城市自1日開始出現示威人潮,廣場和幹道擠滿數以千計的抗議人士,他們焚燒輪胎和揮舞國旗。這波反政府示威的規模讓伊拉克當局感到震驚,激進組織伊斯蘭國(Islamic State)瓦解2年後,國內治安雖比數年前改善不少,但貪腐橫行,殘破不堪的基礎建設尚未重建,就業機會依然僧多粥少
由於緬甸以佛教徒為多數,他們拒絕承認羅興亞人為公民,甚至也不承認其為少數民族之一,導致了今天羅興亞穆斯林無國籍的狀態。《美聯社》10月5日報導,聯合國緬甸問題特別報告員李亮喜稱,要求逃到孟加拉的羅興亞穆斯林再返回緬甸並不安全,因為緬甸政府未能解除其對羅興亞人的「迫害制度」。
一直以來羅興亞穆斯林難免要求緬甸政府給予他們公民身份、人身安全以及他們所留下的土地和房屋。根據《聯合國新聞》9月16日的報導,當時李亮喜在聯合國發表報告時,已提出對緬甸政府會重建受暴力影響地區的說法的質疑,她根據被破壞後的羅興亞村莊的衛星圖像觀察,緬甸軍方疑似在被毀的羅興亞村莊上建造了六個軍事基地。
李亮喜指出,在近400個明顯被毀的羅興亞人村莊中,其320個村莊明顯沒進行重建,而10個村莊中則有4個村莊完全被夷為平地。李亮喜稱與政府軍發生衝突的是為爭取若開邦爭取自治的若開軍(Arakan army),而政府軍展開的軍事行動也影響了若開邦北部剩餘的羅興亞人,如今年四月政府直升機在南部的布蒂丹(Buthidaung)射殺了數十名羅興亞人,當時這些羅興亞人只是為拾取薪柴。李亮喜:「當這種情況持續存在的話,難民返回家園生活是不安全或可持續性的。根據李亮喜調查,在靠近緬甸邊境的孟加拉城市科克斯巴扎爾(Coxs Bazar),仍有91萬3千名羅興亞難民,其中包括成千上萬在2017年之前逃離的難民和約1100名在1月至7月之間抵達的難民。
因此李亮喜主張「所有這一切與緬甸準備接收從孟加拉國回返的難民的說法完全相反」。編按:由於這卡是不具有公民身份的身份證件,因此羅興亞人一直以來拒絕接受,認為這種卡無異於把他們標籤為異邦人。
李亮喜在4日發給聯合國大會的一份報告中提出上述觀點,根據她的觀察,留在緬甸北部若開邦的羅興亞人的生活條件「仍然令人恐懼」。」Photo Credit:Reuters/ 達志影像聯合國緬甸問題特別調查員李亮喜另一方面,李亮喜對於緬甸當局對羅興亞村落的戶口清算活動表示憂心,緬甸政府要求返回的難民必須獲得「國家驗證卡」(National Verification Cards,NVCs),這無異於以行政記錄的方式減低羅興亞人歸來的可能性,她認為這並非羅興亞人獲得國籍的解決方案。
2017年8月時,由於緬甸軍方宣稱要應對叛亂分子的襲擊,因此他們對若開邦展開了嚴厲的平叛運動,超過70萬的羅興亞人逃到孟加拉邊境,這場平叛運動被稱為種族清洗,軍方涉及強姦、殺害和焚燒羅興亞人房屋根據《聯合國新聞》9月16日的報導,當時李亮喜在聯合國發表報告時,已提出對緬甸政府會重建受暴力影響地區的說法的質疑,她根據被破壞後的羅興亞村莊的衛星圖像觀察,緬甸軍方疑似在被毀的羅興亞村莊上建造了六個軍事基地。